简体横排版首次出版!钱穆先生论述中国文化的10段话 | 《国史大纲》姊妹篇
1.人类文化的三大类型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型。此三型文化,又可分成两类。游牧、商业文化为一类,农耕文化为又一类。
游牧、商业民族向外争取,随其流动的战胜克服之生事而俱来者曰“空间扩展”,曰“无限向前”。雇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着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祖宗子孙世代坟墓安于斯。故彼之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绝不想人生有无限向前之一境,而认为当髅具足,循环不已。其所想象而祈求者,则曰“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游牧、商业文化,常为富强的,而农业文化则为安足的。然富者不足,强者不安,而安足者又不富强。以不富强遇不安足,则虽安足亦不安足,于是人类文化乃得永远动荡而前进。文化必有刺激,犹如人身必赖滋养。人身非滋养则不能生长,文化非刺激则不能持续而发展。文化之刺激,又各就其个性而异。向前动进的文化,必以向前动进为刺激。
2.中国:古代惟一的大型农国
独中国为古代惟一的大型农国,因此其文化发展,独得绵延迄于四五千年之久,至今犹存,堪为举世农业文化和平文化发展最有成绩之惟一标准。然中国虽以大型农国,幸得捍御游牧文化之侵凌而发展不辍。
中国则为举世惟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而其所缺者,则为新科学新机械之装备与辅助。然则中国之改进,使其变为一崭新的大型农国而依然保有其深度之安足感,实不仅为中国一国之幸,抑于全世界人类文化前程以及擧世渴望之和平,必可有绝大之贡献。
3.中西方的历史观
西方人看历史,常偏向于“空间”的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常偏向于“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緜延”。西方人的看法,常是“我”与“非我”两个对立。中国人的看法,只有自我一体浑然存在。双方历史形态之不同,以及双方对于历史观念之不同,其后面便透露出双方文化意识上之不同。
4.中西双方对于人生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异同。
“自由”(Liberty&Freedom)词是西方人向来最重视的。西方全部历史,他们说,即是一部人类自由的发展史。西方全部文化,他们说,即是一部人类发展自由的文化。“人生”、“历史”和“文化”,本来只是一事,在西方只要说到“自由”,便把这三方面都提纲挈领的总会在一处了。在中国则似乎始终并不注重“自由”这个字。
中国人一向在农业文化中生长,自我安定,不须向外寻求,因此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注重在时间方面看,便不见有严重的两体对立,因此中国人也不很重视自由,又不重视联合了。中国人因为常偏于向内看的缘故,看人生和社会只是浑然整然的一体。这个浑然整然的一体之根本,大言之是自然、是天;小言之,则是各自的小我。“小我”与“大自然”混然一体,这便是中国人所谓的“天人合一”。
5.中西双方的宗教信仰。
西方人常看世界是两体对立的,在宗教上也有一个“天国”和“人世”的对立。在中国人观念里,则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人不看重并亦不信有另外的一个天国,因此中国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这个世界上。中国古代所传诵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便从这种观念下产生。中国人只想把他的德行、事业、教训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上。中国人不想超世界超社会之外,还有一个天国。因此在西方发展为宗教的,在中国只发展成“伦理”。
6.中国民族譬如一大水系
中国民族譬如一大水系,乃由一大主干逐段纳入许多支流小水而汇成一大流的。在历史上约略可分成四个时期。
第一期:从上古迄于先秦。这是中国民族融和统一的最先基业之完成。在此期内,中国民族即以华夏族为主干,而纳入许多别的部族,如古史所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类,而融和形成一个更大的中国民族,这便是秦、汉时代之中国人了。亦因民族融和之成功,而有秦、汉时代之全盛。
第二期:自秦、汉迄于南北朝。在此期内,尤其在秦、汉之后,中国民族的大流里,又容汇许多新流,如匈奴、鲜卑、氐、羌等诸族,而进一步融成一个更新更大的中国民族,这便是时代的中国人了。这又因民族融和之成功,而有隋、唐时代之全盛。
第三期:自隋、唐迄于元末。在此期内。尤其在隋、唐以后,又在中国民族里汇进许多新流,如契丹、女真、蒙古之类,而再进一步形成明代之中国人。这里第三次民族融和之成功,因而有间代之全盛。
第四期:直自满洲入关至于现代,在中国民族里又继续融和了许多新流,如满洲、羌、藏、回部、苗等,此种趋势,尚未达到一止境。这一个民族融和之成功,无疑的又将为中国另一全盛时期之先兆。
7.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
中国人很早便知以一民族而创建一国家的道理,正因中国民族不断在扩展中,因此中国的国家亦随之而扩展。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他们只把民族和国家当作一个文化机体,并不存有狭义的民族观与狭义的国家观,“民族”与“国家”都只为文化而存在。因此两者间常如影随形,有其很亲密的联系。“民族融合”即是“国家凝成”,国家凝成亦正为民族融合。中国文化,便在此两大纲领下,逐步演进。
在中国,则上古时代,虽然有许多关于民族的分别名称,但越到后来,越融和越混化而成一体。秦、汉以后的中国,其内部便很少有民族界线之存在。这不可不说亦是中西文化演进一绝不同之点。因此在西洋历史里,开始便见到许多极显明极清楚的民族界线。在中国史里,则只说每一部族都成为黄帝子孙,这正是中国古代人心中民族观念之反映。
8.中国人的家族观
人道应该由家族始,若父子兄弟夫妇间,尚不能忠恕相待,爱敬相与,乃谓对于家族以外更疏远的人,转能忠恕爱敬,这是中国人所绝不相信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一切。中国人所以不很看重民族界线与国家疆域,又不很看重另一个世界,可以说全由他们看重人道观念而来。
要考察到中国古代人的家族道德与家族情感,最好亦最详而最可信的史料,莫如一部《诗经》和一部《左传》。《诗经》保留了当时人的内心情感,《左传》则保留了当时人的具体生活。《诗经》三百首里,极多关涉到家族情感与家族道德方面的,无论父子、兄弟、夫妇,一切家族哀、乐、变、常之情,莫不忠诚恻怛,温柔敦厚。惟有此类内心情感与真实道德,始可以维系中国古代的家族生命,乃至数百年以及一千数百年之久。倘我们要怀疑到《诗经》里的情感之真伪,则不妨以《左传》里所记载当时一般家族生活之实际状况做比较,做证验。这便是中国民族人道观念之胚胎,这便是中国现实人生和平文化之真源。倘不懂得这些,将永远不会懂得中国文化。
9.中国文化的追求与理想
中国文化是一种传统爱好和平的,这已在上文述过,因此中国人始终不肯向富强路上作漫无目的而又无所底止的追求。若论武力扩张,依照唐代国力,正可尽量向外伸展。但即在唐太宗时,一般观念已对向外作战表示怀疑与厌倦。中国人对国际,只愿有一种和平防御性的武装。唐代虽武功赫奕,声威远播,但中国人的和平头脑始终清醒。在唐代人的诗里,歌咏着战争之残暴与不人道的,真是到处皆是,举不胜举。中国人既不愿在武力上尽量扩张,向外征服;同时又不愿在财富上尽量积聚,无限争夺。在唐代的社会情况下,无论国外国内贸易,均有掌握人间绝大财富权之机会与可能。但中国人对财产积聚,又始终抱一种不甚重视的态度,因此在当时一般生活水平虽普遍提高,但特殊的资产阶级,过度的财富巨头,则永不产生。
根据唐人小说,只见说:许多大食、波斯商人在中国境内经营财利积资巨万,但中国人似乎并不十分歆羡。诗歌文艺绝不歌颂财富,这是不需再说的。这不仅由于中国政治常采一种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不让私人财力过分抬头,亦由中国人一般心理,都不肯在这一方面奋斗。
我所说的中国传统和平文化,决不是一种漫无目的,又漫无底止的富强追求,即所谓权力意志与向外征服;又不是一种醉生梦死,偷安姑息,无文化理想的鸡豕生活;也不是消极悲观,梦想天国,脱离现实的宗教生活。中国人理想中的和平文化,实是一种“富有哲理的人生之享受”。深言之,应说是富有哲理的人生体味。那一种深含哲理的人生享受与体味,在实际人生上的表达,最先是在政治社会一切制度方面,更进则在文学艺术一切创作方面。
10.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世界大同”,“天下太平”
“世界大同”,“天下太平”,这是中国古人理想中的一种人类社会。所谓“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希望达到的理想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主义”即“人文主义”的,亦即“世界主义”的。它并不只想求一国的发展,也不在想一步步的向外扩张它势力,像罗马,像现在一般压迫主义、侵略主义者的西方帝国一般。惟其如此,所以使中国文化为可大。
若要具体一点讲,可以举几个例。像孔子,他的祖先,是商朝之后宋国的贵族,后来逃往鲁国。但孔子一生,就并不抱有狭义的民族观念,他从没有想过灭周复商的念头。也不抱狭义的国家观,他并不曾对宋国或鲁国特别地忠心。他更没有狭义的社会阶级观念,他只想行道于天下,行道于全人类。所以孔子实在是一个人类主义者,世界主义者。又像墨子,我们不能详细知道他的国籍和出身,只知他一样是没有狭义的国家观和阶级观的。至于庄子、老子,那就更没存所谓国家观、阶级观了。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最后还是要平天下。这个理想,到秦始皇时代,居然实现,真成天下一家了。所以中国文化,开始就普遍的摆在一个大地面上,希望只要交通所达,彼此都相亲相爱,结合在一起。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奠定一个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全人类和平幸福的社会。
中国文化史导论
(简体横排版)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钱穆 著
2023年2月出版ISBN:978-7-100-21639-5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的力作。本书写作于抗战时期,是钱穆先生在完成《国史大纲》后,首部系统深入讨论中国文化史的经典之作。
钱穆先生从地理背景、国家观念、治理手段、经济政策、民族意识、生活形态、宗教思想、文艺学术等方面对中华文化进行评介,兼及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中国文化是“举世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本书有指陈,有回顾,也有展望和预测,集中反映了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的钱穆经典著述简体横排版之一种。
【作者简介】钱穆(1895—1990年),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齐鲁、华西、江南等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著有《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子新学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其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倾注了无限深厚之感情与深切之关注。举凡史学、文学、政治学、地理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无不涉猎,并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目 录
第二章 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
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字
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创建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
第七章 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和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第九章 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和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人
第十章 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
附 录 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补跋
珍藏本 套装
珍藏本 书目:
《国史大纲》
《先秦诸子系年》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中国文化史导论》
《国学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史记地名考》(上、下册)
end
每日一书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每日一词
《新华典故词典·八砖学士》